延福寺位于武義縣桃溪鎮陶村東的福平山旁,為后晉天福二年(937年)僧宗一創建,原名福田寺,宋紹熙年間(1190年一1194年)賜名延福。清康熙九年(1670年)重建觀音堂和兩廊。雍正八年(1730年)至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多次修茸大殿,并增建天王殿和兩廊廂樓。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重建觀音堂,現存的建筑群,按中軸線排列為山門、天王殿、大殿和觀音堂。兩側廂樓,殿間有長生池、觀間堂,后有石澗井。 大殿重建于元延枯四年(1317年),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。殿平面方形,面寬和進深均11.8米,5開間,重檐歇山頂,下檐為明代天順年間(1457年一1464年)修耷時所增建。柱子除外檐檐柱外,其余為梭柱。柱礎,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,上加石質;一為質形柱礎,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袱,上施蜀柱,蜀柱為瓜柱形,下端刻作鷹嘴狀,為國內現存古建筑較早的實例。大殿進深為人架椽(若加重檐部分為十架椽)。平梁上無誅儒柱,梁中部置護斗,但無叉手。闌額下施由額,不用普柏坊,為江南元代的普遍建筑方法。平梁梁底與金柱柱頭之間,加弓形月梁,起牽作用,此種做法下開江南弓形月梁之先聲。 大殿內有宋寶二年(1254年)鑄造的鐵鐘,觀音堂前存元代石獅一對,寺內有元泰定元年(1824年)劉演寫的《重修延福寺記》和明天順七年(1463年)陶孟瑞寫的《延福寺重修記》石碑兩通。
日期 | 天氣現象 | 氣溫 | 風向 | 風力 | 氣壓 | 濕度 |
---|
18日周一 | 白天 | ![]() | 陰 | 高溫20℃ | 北風 | 1-2 | 1012hPa | 72% |
夜間 | ![]() | 多云 | 低溫4℃ | 東北風 | 3-4 | 1012hPa | 72% |
19日周二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5℃ | 東北風 | 3-4 | 1010hPa | 67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2℃ | 北風 | 1-2 | 1010hPa | 67% |
20日周三 | 白天 | ![]() |
陰 | 高溫17℃ | 北風 | 1-2 | 1008hPa | 93% |
夜間 | ![]() |
多云 | 低溫4℃ | 北風 | 1-2 | 1008hPa | 93% |
21日周四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20℃ | 西北風 | 3-4 | 1007hPa | 73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5℃ | 北風 | 1-2 | 1007hPa | 73% |
22日周五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21℃ | 北風 | 1-2 | 1005hPa | 66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5℃ | 北風 | 1-2 | 1005hPa | 66% |
23日周六 | 白天 | ![]() |
多云 | 高溫22℃ | 北風 | 1-2 | 1003hPa | 64% |
夜間 | ![]() |
陰 | 低溫8℃ | 北風 | 1-2 | 1003hPa | 64% |
24日周日 | 白天 | ![]() |
陰 | 高溫24℃ | 北風 | 1-2 | 1000hPa | 65% |
夜間 | ![]() |
陰 | 低溫5℃ | 北風 | 1-2 | 1000hPa | 65%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