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,南距靈武市30公里,西距銀川市19公里,距離河東機場11公里,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,占地面積7.8平方公里。 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。1923年,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、桑志華在這里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,通過發掘,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,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,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,被譽為“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”。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,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,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。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,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。80多年來,經過六次考古發掘,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。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,可以和歐洲、西亞、北非的莫斯特、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。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,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。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,文化雷同的現象,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“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”。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,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、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,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,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,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日期 | 天氣現象 | 氣溫 | 風向 | 風力 | 氣壓 | 濕度 |
---|
18日周五 | 白天 | ![]() | 多云 | 高溫10℃ | 北風 | 1-2 | 899hPa | 32% |
夜間 | ![]() | 多云 | 低溫-4℃ | 北風 | 1-2 | 899hPa | 32% |
19日周六 | 白天 | ![]() |
多云 | 高溫12℃ | 北風 | 1-2 | 899hPa | 35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3℃ | 北風 | 1-2 | 899hPa | 35% |
20日周日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4℃ | 北風 | 1-2 | 897hPa | 29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3℃ | 北風 | 1-2 | 897hPa | 29% |
21日周一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4℃ | 北風 | 1-2 | 897hPa | 24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4℃ | 北風 | 1-2 | 897hPa | 24% |
22日周二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8℃ | 北風 | 1-2 | 893hPa | 19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0℃ | 北風 | 1-2 | 893hPa | 19% |
23日周三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9℃ | 北風 | 1-2 | 890hPa | 22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1℃ | 北風 | 1-2 | 890hPa | 22% |
24日周四 | 白天 | ![]() |
多云 | 高溫18℃ | 北風 | 1-2 | 898hPa | 23% |
夜間 | ![]() |
多云 | 低溫0℃ | 北風 | 1-2 | 898hPa | 23%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