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漢長城的結構并無磚石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建造。敦煌北湖、西湖一帶,生長著大片紅柳、蘆葦、羅布麻、胡楊樹等植物,修建長城時,就用這些植物的枝條為地基,上鋪土、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筑而成。以此分段修筑,相連為墻。長城內則低洼地鋪蓋細沙,稱為“天田”,以觀察腳印之用,是一種防御措施。 烽隧的主要作用是舉火報警,傳遞消息,以防備敵兵的騷擾和人侵,同時也為絲路上往來的使者、商隊補充給養。報警的方式主要是“舉燔苣,燃積薪”。玉門關一帶蘆葦遍布。即用蘆葦捆扎成束者名叫“苣”,堆成方形或圓形的蘆葦叫“積薪”?!败摹钡拈L短不一,長的達2.4米,短的為60厘米。還發現了8厘米長的“引火苣”。敦煌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現存的“積薪”數量之多、保存之完好為全國之最。有一座烽隧周圍存放的積薪多達十五堆,排列十分整齊,天長日久,凝結在一起,堅如化石。 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長城、烽隧遺址中,保存著許多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。如“玉門千秋隧”出土的西漢紙,經考證,早于東漢蔡倫造紙170多年。著名的“敦煌漢簡”就是從長城沿線的烽隧遺址中出土的。它為研究我國漢代河西地區乃至全國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。 夕陽下,佇立在漢長城旁的烽隧上,極目遠望,滿目是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的蒼莽景象,使人產生一股思古幽情,古往今來,多少愛國將士為鎮守長城邊關征戰殞軀,長臥沙場,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吟歌賦詩!
日期 | 天氣現象 | 氣溫 | 風向 | 風力 | 氣壓 | 濕度 |
---|
18日周一 | 白天 | ![]() | 晴 | 高溫8℃ | 北風 | 1-2 | 857hPa | 36% |
夜間 | ![]() | 晴 | 低溫-3℃ | 北風 | 1-2 | 857hPa | 36% |
19日周二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1℃ | 北風 | 1-2 | 856hPa | 25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3℃ | 北風 | 1-2 | 856hPa | 25% |
20日周三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3℃ | 北風 | 1-2 | 853hPa | 23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2℃ | 北風 | 1-2 | 853hPa | 23% |
21日周四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3℃ | 北風 | 1-2 | 853hPa | 30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1℃ | 北風 | 1-2 | 853hPa | 30% |
22日周五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5℃ | 北風 | 1-2 | 851hPa | 30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0℃ | 北風 | 1-2 | 851hPa | 30% |
23日周六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5℃ | 北風 | 1-2 | 852hPa | 38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0℃ | 北風 | 1-2 | 852hPa | 38% |
24日周日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8℃ | 北風 | 1-2 | 857hPa | 39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1℃ | 北風 | 1-2 | 857hPa | 39%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