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城位于嘉興市中心府前街,是嘉興歷代府衙的所在地和太平天國聽王府舊址。 嘉興子城建于三國吳黃龍三年(231),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。子城周長二里十步,高、厚為一丈二尺,占地7.5萬平方米。唐末由于子城外興建了羅城,故原城改稱子城(另說原在子城周圍遍植梓樹,先前叫梓城,后訛化為子城)。 從三國至清代,子城均為嘉興(秀州)府衙或軍治所在地,據光緒《嘉興府志》稱,元代子墻正門有麗譙,宋時城上建天王殿、箭樓等建筑。子城譙樓重建于光緒三十四年(1908),為磚木結構三楹樓房,重檐歇山頂,花式屋脊,四鋪水小脊,發戧如意頭,戧角雕刻龍頭,回廊飛檐,具有我國古代樓臺特殊。城東有箭垛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 現存的子城及譙樓是1990年重修,長約百米,垣墻為磚石結構,城上設有垛口,下置城門,門為木質,門口有石獅鎮守。登城遠眺,禾城風貌、南湖煙雨盡收眼底。 舊時沿子城外有錦帶橋,河旁植梓樹,景色優美,唐代劉禹錫、宋代張先、深括、陸蒙老等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。陸蒙老《披云閣》詩云:“城角巍欄見海涯,春風簾幕暖飄花。云煙斷處滄江闊,一簇樓臺十萬家”。 子城在太平天國時曾建聽王府,1860年6月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部隊的聽王陳炳文、護王陳坤書等攻占嘉興,第二年陳炳文大興土木,在此建造七進聽王府,到1864年嘉興被潘鼎新、程學啟攻陷時也尚未竣工,可見其工程之浩大。八十年代,在中山路的姚氏舊宅中還發現過8幅太平天國壁畫。
日期 | 天氣現象 | 氣溫 | 風向 | 風力 | 氣壓 | 濕度 |
---|
18日周一 | 白天 | ![]() | 多云 | 高溫17℃ | 西北風 | 3-4 | 1032hPa | 65% |
夜間 | ![]() | 多云 | 低溫3℃ | 東北風 | 3-4 | 1032hPa | 65% |
19日周二 | 白天 | ![]() |
多云 | 高溫12℃ | 北風 | 3-4 | 1030hPa | 75% |
夜間 | ![]() |
多云 | 低溫1℃ | 東風 | 3-4 | 1030hPa | 75% |
20日周三 | 白天 | ![]() |
陰 | 高溫11℃ | 東南風 | 3-4 | 1026hPa | 87% |
夜間 | ![]() |
多云 | 低溫3℃ | 北風 | 1-2 | 1026hPa | 87% |
21日周四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7℃ | 東風 | 3-4 | 1027hPa | 87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3℃ | 北風 | 1-2 | 1027hPa | 87% |
22日周五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7℃ | 東南風 | 3-4 | 1025hPa | 76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4℃ | 東南風 | 3-4 | 1025hPa | 76% |
23日周六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9℃ | 東南風 | 3-4 | 1023hPa | 82% |
夜間 | ![]() |
多云 | 低溫8℃ | 南風 | 3-4 | 1023hPa | 82% |
24日周日 | 白天 | ![]() |
陰 | 高溫22℃ | 東南風 | 3-4 | 1019hPa | 73% |
夜間 | ![]() |
陰 | 低溫4℃ | 東南風 | 3-4 | 1019hPa | 73% |